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民盟 >> 盟员风采 >> 专家学者
愿以此生来许茶
——老茶人王家斌的独白
2017/07/28 来源:

我相信“缘分”二字,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我“一生事茶”,也是一种“缘分”。

经历过战争的纷扰,在新中国成立之际,1950年,我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当时虑及国家农业发展需要,第一志愿就填写了农学院茶叶专业,我的“茶缘”正源于此。

1953年毕业后,我服从全国统一分配,分配到浙江省人事部门,最后落实到浙江省农林厅工作。直至60岁退休,43载的年岁一晃而过,我也在工作中与茶相伴,坚守初心,履行着作为“茶人”的“应做”与“该做”。43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仅只是“一瞬间”,而我也将43年的“黄金时间”献给了浙江“茶叶事业”。如今,我虽已退居二线,但作为“老茶人”,我仍心系浙江省茶业发展,一生许茶,实现了我忠诚地为人民服务的诺言。

88岁的茶学家王家斌,虽年事已高,对茶的热爱与关注,却依然不减当年。在浙江老茶缘茶叶研究中心理事长阮泽良的牵线搭桥下,记者结识了这位可爱的老人,虽因各种原因,未能当面畅聊,但一次次文字沟通、交流,点滴细节中,都是老人对茶的一丝不苟,对事业的孜孜追求。

“我还把伴随一生的‘茶业’传承给了我的外孙王一潇,他报考了安徽农业大学茶学系,如今也在茶叶事业的一线发光发热。”这是老茶人王家斌最近的开心事儿。这件事儿,一次次把他带回茶叶往事中,带回他一生许茶的无悔岁月。

一人独挑生产班

早在建国初期,扩大茶园面积还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在1966年,作为诞生过数十种名优茶的主产区浙江,当年的状况也是不容乐观:纵观全省,只有4.7万公顷茶园。

此时,38岁的王家斌临危受命,接过了负责全省茶叶生产技术业务工作的重担。且生产班子只有他一人,所有的任务都压在了这位年轻人的身上。

单枪匹马、上山下乡,王家斌响应国家的“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的指示,将单栽密植的种植方式和经验,不遗余力地推广到全省。到了1993年,浙江省茶产业交出了一份样样“全国之冠”的惊艳答卷:茶园面积达到14.5万公顷,产量12.2万吨,产值10.37亿元,出口4万吨,创汇9000万美元……

产量要提高,浙江历史名茶、贡茶的恢复工作,也是迫在眉睫。由于种种原因,诸多名茶在一段时期内销声匿迹。甚至在1979年前,浙江数十种名优茶只剩下了两种——“西湖龙井”和“杭州旗枪”。

王家斌和同事们又主动扛起了恢复名茶这面大旗。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寻找资料尤其麻烦,很多线索要从几百本的书籍中才能找到,甚至还要去国外找。尤其是径山茶和金奖惠明茶,它们历史非常悠久,但是作为重要实证的径山寺与惠明寺当时都不复当年了。获得过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的惠明茶甚至连采摘技术都已失传。”王家斌说,为了这,有关部门成立了专项小组,一方面查找文献资料,一方面向当地还能制作“惠明茶”的老茶农讨教,一点点试验恢复,几年的艰苦付出,换回最后的“抢救”成功。

“到1990年,获得省级名茶证书的已有34种,现在更是不胜枚举。”王家斌说。

浙江茶的“虎门销烟”

创建生态茶园、少施甚至不施农药,这样的观点在如今听来,是再普遍不过的共识。但在上世纪80年代,这样的理念却面临着自然灾害和意识薄弱的层层阻碍,经历了一个从“不简单”到“简单”的艰难时期。

治虫,首先就是茶农的心病。

当时浙江茶树的植保工作比较薄弱,病虫害的肆虐常让茶农苦不堪言。辛辛苦苦栽植的茶树,眼看着可以采摘收获,转瞬就被虫害“吃”掉了一部分。

“每年因病虫害造成茶叶产量的损失,可以达到15%-20%。”看着这样的状况,王家斌和茶农一样着急。

于是,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陈宗懋等人联合科研,第一时间将科技成果传递给茶农。

“我们创建了茶树植保联系网点,能对病虫害进行预测预报,还将安全使用农药技术等科研成果交给网点,开展群防群治,基本上控制了病虫危害。”

没想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975年,王家斌发现个别生产单位在茶园中使用1605、1059农药。这在不务农的人看来或许不明所以,王家斌却知道这意味着什么。1605和1059农药是剧毒农药,虽然对防治病虫害有显著的效果,却也会对消费者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彻底打消错误的施药理念,王家斌等人痛下决心。“我们把这批茶叶当众烧毁,通报全省,并由此对ddt等一系列剧毒农药,都做了禁止在茶园中使用的明确要求。这样的规定立刻有了成效,浙江省茶叶农药残留从全国第一位下降到第四位,符合国家允许残留标准,保证了茶叶出口质量和内需的要求。同时,省内也不断形成了保护茶园生态环境的理念,一步步传承至今。”王家斌说。

难忘的“中南海”座谈论茶

从提高浙江省茶叶产量、质量,到减少茶叶虫害,再到恢复、发展、创新名优茶生产,促进制茶机械化与初精联合加工推广至社会,王家斌一一亲历亲为,得到的社会荣誉,不胜枚举。

时至今日,提到这些荣誉中,最令他高兴的,要算1993年国务院授予他突出贡献证书,让其享受特殊津贴,以作为国家对他工作的肯定与鼓励。2003年,他的业绩还被录入《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园艺卷[3])。而这些年来最令他难忘的经历,也要算那次去国务院办公厅中南海的座谈。

“那时,我们去北京茶叶市场做调研,接到了农业部黄继仁处长的电话,通知我们下午两点不要出门,有任务。”现在想起来,王家斌还有些激动。当天下午,他们就被接到了中南海,来到了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的会议室。就是在那里,留下了王家斌最为难忘的一次记忆。

“我们见到了国家科委副主任于光远,和他一起品饮了径山茶和西湖龙井,并讨论了国内外茶业形式,重点讨论了茶叶改革、开放的措施和茶叶生产基础建设等建议。”王家斌说,这样的座谈持续了两天。

时隔一年半,即1984年6月21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发)75号文件《批转国家商业部关于调整茶叶购销政策流通体制意见的报告》。“文件里明确指出,除边销茶外,内、外销茶彻底开放,实行议购议销……茶叶从国家收购的二类划为三类,由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

“后来茶叶农业税也取消了,从此茶叶走上了市场经济发展道路。我常常在想,也许是中南海座谈论茶起到了一点点作用。”王家斌说。

“不管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还是如今盛行的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它都如同一个圆圈,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茶早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以茶为友,我愿一生许茶,从一而终。”王家斌说。

(转自2017年7月14日《人民政协报》)

作者王家斌为省直联第一总支三支部盟员

浙江民盟
专 栏
下载专区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同盟浙江省委员会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密渡桥路51-1号省行政中心2号院18楼 邮编:310005 联系电话:0571-87053912
浙ICP备 05000315号
技术支持: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电话:0571-8531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