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民盟 >> 盟员风采 >> 先进代表
助力“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让中医药更好地服务于全人类 | 民盟十二大代表、民盟浙江省委副主委、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方剑乔
2017/11/27 来源:

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这意味着“健康中国”从2016年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已经成为党中央和各级政府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理念。“健康梦”是全民的梦,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有不少盟员从事医药卫生工作,他们立足本职,积极探索,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民盟浙江省委会副主委,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方剑乔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下面我们来听听方剑乔校长的“健康梦”

方剑乔简介

方剑乔,男,汉族,1961年5月生,浙江慈溪人,1983年8月参加工作,1994年2月加入民盟,研究生学历,医学博士,教授,主任中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民盟浙江省委副主委,兼任中国针灸学会会长、浙江省针灸学会会长、浙江省科协副主席等职。

现代中医培养已逐渐向高层次培养发展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支持中医药的发展,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为中医药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医药是属于中国的原创性科学,是绿色的诊疗方法。”方剑乔表示,“千百年来的实践证明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未来一定会在走向世界的发展之路上发挥越发重要的作用。”

过去,大家观念中的中医培养,多是家族传承制。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一名中医又是如何培养出来的?方剑乔指出,现代的中医教育已逐渐向高层次培养发展,有了中医硕士、中医博士。通过5年的院校教育,3年的规范化培训,再加上跟名师,这样的学生供不应求。

方剑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医教结合模式的推进,提高了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教育的水平以及学生的培养质量,培养出的中医科学生深受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

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方剑乔认为,“经典理论尤其不能丢”,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临床实践,提升临床能力。具体来讲,“主要是9个字:读经典、早临床、跟名师。”

方剑乔解释,“经典是作为基础,临床是发展,因为中医强调临床疗效为依据的”。当代的名医大家,优势就是经典优势,在临床实践中更多是把中医的经典原汁原味集成下来了。方剑乔说,读经典就是要学习传统古籍,不仅学习,还要掌握。早临床则是针对中医的特性,学生在第一学年就要接触临床,如何切脉、如何看舌苔等。目前我国的中医培养,既有现代大学体制下的科班教育,又结合了师承教育的模式,是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

方剑乔接受媒体采访,为提高中医药教育质量出谋划策。

“任何单一的教学方式,对中医都行不通。”方剑乔说,比如原来的师承教育,培养时间更长。但是没有师承教育也不行,院校教育是一个基本套路,培养诊疗特长,需要名师指点。

中医成长的路确实比较长

2016年12月,中国首部中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出台,这是一部国人期待已久的中医药法律,它除了将对我国中医药的历史进程、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还将有力推动健康中国、健康浙江的建设,是城乡居民的健康福音。方剑乔校长对该法所涉及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的内容十分关注。他说,《中医药法》第33条讲得很好:中医药教育应当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以中医药内容为主,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注重中医药经典理论和中医药临床实践、现代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

目前,我国的中医药业却存在着人才青黄不接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一是整个培养人才的规模还不够大。二是办学层次问题还不够高。三是有些用人单位现在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有点偏,有点重西不重中,造成中医药人才的才能力发挥不到位。四是教育机制、方法上有点问题,比如教育方式细化,经验变化,中医思维淡化,中医临床能力弱化,这四个方面都使得中医药人才没能满足或者达到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要求。

方剑乔认为,针对中医药业存在的人才青黄不接,我们需要根据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破原有难点和阻碍,解决问题,在人才培养上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方剑乔说, “中医需要的知识面很广,既要有自然科学的知识,更要有国学、哲学、历史等知识。”培养中医要成才就要遵循中医药人才教育的基本规律。除了作为医生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之外,还必须要具备中医师所应具备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临床技能。在中医思维方式上要有传统的经验、中医学理论。需要所有知识融合,再加上临床的训练。这与西医培养有着显著的差异。相对来说,西医通过规范化培训后,马上可以掌握诊疗规范,“中医成长的路确实比较长。”另一方面,学生从学校毕业进入医院工作,尤其是综合性医院,西医希望能先管病房,而中医的功力主要体现在门诊。

方剑乔提到,中医很多教科书上说的与实际所碰到的有一些距离感。而且,中医个体差异大,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标准化的诊疗方案,教科书只能提供一种基本套路,而不是像西医那样有一个完整的诊疗规范。方剑乔认为,“搞中医药研究需要耐得住寂寞,更需要吃得了苦头。”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需要敢于“一条道走到黑”的勇气。

中西医融合发展是中国医学亮点

前两年,有过一阵闹哄哄的中西医之争。其实,从现代医学的角度,两者并不矛盾,甚至可以相互融合、互为补充。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方剑乔对此表示:屠呦呦获得的诺奖是世界对中医药的肯定,再次证明了中医药是属于中华民族、属于全人类的富饶宝藏,让从事中医药研究的科研人员感到振奋,对中医药的未来发展更有信心。

以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培养模式来看,一方面在中医专业中,加强西医课程的学习,因为毕业的学生们首先要是医生,然后才能成为中医生。而作为西医类学科,也要掌握中医知识,因为在临床中,如果西医解决不了,会想到用中医的方法,或者自己不会,但是知道哪些疾病中医可以治疗,推荐进行中医治疗。

方剑乔在浙江中医药大学2016级新生开学典礼上。

“在我国‘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医的发展前景在于‘走出去’。”方剑乔认为,中医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前提是中医的规范标准化,很多中医的治疗方法有着非常好的疗效,但是却很微妙,讲不清道不明,不能得到更大范围的认可。方剑乔表示,联合各国共同制定并推广中医药与传统医学国际标准,以及开展传统医学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是不二选择。

针灸列入“非遗”名录

“任何学科和疗法都有它的局限性,而中西医的融合,也正是中国医学在整个世界医学中的亮点。”方剑乔说,“中医药研究不能‘单打独斗’,要重视中医各学派的内部合作,要重视中医与西医的结合,要重视中医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合作攻关。”在方剑乔看来,中医药研究确实具有其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很强的发展潜力。应该“崇古而不泥古”,不仅要尊崇和继承中医的理论,也要在中西医结合和现代生命科学知识的指导下,运用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来继承和创新中医药研究。方剑乔表示,“今后我们将将沿着中共十九大画出的健康中国路线图扎实前行,不断完善中医药学理论,让中医药更好地服务人类,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浙江民盟
专 栏
下载专区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同盟浙江省委员会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密渡桥路51-1号省行政中心2号院18楼 邮编:310005 联系电话:0571-87053912
浙ICP备 05000315号
技术支持: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电话:0571-8531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