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民盟 >> 钱江文澜 >> 散文
俨若思
2018/04/10 作者:朱利芳

深秋去天平山,在万丈红霞里慢慢行走,没想到在诗词之外会再次遭遇范仲淹。

范家的祖坟在天平山,宋仁宗将此山赐于范仲淹,故这座山又名赐山。功德香火院、范母晒经台、范氏十七世孙从泉州移来的380棵枫香树、天平山庄……,处处令人想到那个仕途奔波,历尽坎坷起落的北宋名臣。

信步走过高义园,范仲淹曾创立义庄,周济族人,创慈善先河。而他最为人称道的是一生砥砺名节,不易操守。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当官后曾多次上书批评时政,三次被贬。元昊造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针对时弊病提出“十事疏”,力主裁汰冗滥,选贤任能,减徭役、厚农桑、修武备、强国体。虽然一生历尽浮沉,依然满怀至诚,固执大道,认为“名可巽而道不可屈,怀可卷而节不可降”。

沿着回廊向东走即是“岁寒堂”。记得范仲淹在《岁寒堂三题并序》这样说:

“吾家西斋仅百载,二松对植,扶疏在轩,灵根不孤,本枝相茂,卓然有立,俨乎若思,霜霰交零,莫能屈其性,丝桐间发,莫能拟其声。不出庭户,如在林壑。某少长北地,近还平江,美先人之故庐,有君子之嘉树,清阴大庇,期与千年,岂徒风朝月夕,为耳目之资者哉?因名其西斋曰‘岁寒堂’,松曰‘君子树’,树之侧有阁焉,曰‘松风阁’……。”

卓然有立,俨乎若思。

此语出自《礼记》首篇:“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了了数语,看似清淡,行为却难。朱子说:君子修身,其要在此三者,而其效足以安民。

我突然想到嘉兴沈钧儒故居堂前有两幅字,其中一幅即是“俨若思”。

人生随时严谨、恭敬以行。俨是形容词,君子应自尊自重,非常严正、恭敬地管理自己。胸襟气度包罗万物,人格宽容博大,包容万汇,便是“俨兮其若容”,那种雍容庄重的神态,就是一位儒者独具的生活态度。心中有戒律,身怀恭敬心,即便在乱世,也坚持自己的生活态度,初心不改。

翻阅沈老的履历,可以看到他求学东瀛,倡导革新,参与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宣扬科学进步,呼吁保障民权。而他请国学大师、嘉兴老乡沈曾植为之书“俨若思”之字,正是1920年护法运动失败之时。在经历事业的坎坷与人生低谷之时,他们不约而同都在文化里找到支撑的力量,坚定信仰,坦然前行。

“九一八”事变发生,沈钧儒义无反顾的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1936年11月23日,沈钧儒与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史良、王造时、沙千里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为著名的“七君子”之狱。为了抗日救国,沈钧儒等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不屈不挠同反动派进行斗争。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长,为建国初期建立人民的法制体系,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做出了大贡献。

与范仲淹相似的是,沈钧儒从小接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济世救民的优良传统。一生奉行“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洁身自好,克己奉公,清廉正直,乐于助人。像许多民盟前辈一样高风亮节,为国为民。

沈爱石,他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与石居”,并咏诗道: “吾生尤爱石,谓是取其坚。掇拾满吾居,安然伴石眠。至小莫能破,至刚塞天渊。深识无苟同,涉迹渐戋戋。

忽然想到陆游《老学庵笔记》曰:“范文正公酷好弹琴,唯有一曲《履霜》,时人故号范履霜。”平生只弹一首曲子的范仲淹,与终身痴石的沈钧儒,都是被儒风浸润之人。履霜,坚冰至。懂得顺应天时,却更明白人生必须有所担当,有所作为。范仲淹敢忤逆天威依然谏诤于朝廷,“三黜专城”依然救民于水火,众口铄金依然矢志不渝。爱石,取其坚。沈钧儒为代表的七君子不畏牢狱,坚持真理,都因为有强大的文化精神和历史担当。

“素心直拟圭无玷,晚节当如竹有筠”。当范仲淹屡遭同僚抵牾,甚至他的朋友、同窗、老师对他言事无忌也颇多争议之时,他安然若素。举荐其入官的老师晏殊就曾责备他“好奇邀名”;当朝另一位宰相吕夷简也说他“务名无实”。但是,他死后的千百年来,士大夫和老百姓却给了他昭若日月的评价。朱熹评论他“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刘漫塘说“本朝人物,南渡前,范文正公合居第一”;清代袁枚称其“黄阁风裁第一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敢于担当的情怀和积极入世的心态,千年来,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的心,燃烧着多少无畏无惧的灵魂。

只是当念起范仲淹在《岳阳楼记》的结尾所发出的叹息:“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想来,身处当时的年代,他,终究是孤独的。

但是,他大不必悲哀。在中华民族的复兴道路上,必然会有大批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以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为己任,“定应松柏心无改,自信云龙道不孤”。

士必弘毅,任重道远。

浙江民盟
专 栏
下载专区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同盟浙江省委员会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密渡桥路51-1号省行政中心2号院18楼 邮编:310005 联系电话:0571-87053912
浙ICP备 05000315号
技术支持: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电话:0571-8531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