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民盟 >> 盟员风采 >> 艺海精英
潘庭干——舞动的足迹
2018/07/16 来源:

小编以前只知道学舞蹈使人气质出众,最近却发现,学舞蹈还能使人保持年轻。看到潘老师,我都不敢相信她是这个年龄段的人,时间在她身上似乎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想感慨一句:状态太好了!

潘庭干,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研究馆员。曾任浙江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顾问,民盟金华市委会副主委,金华市舞蹈家协会主席,金华市文化局副局长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编委,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金华卷副主编责任编辑。

创作作品有获国家文化部群文最高奖群星奖,中国舞协“小荷风采”奖,省级文艺汇演一等奖。不少作品带出国门,走向世界,由中央电视台专题播出,并由中国广播电视总公司出版发行。还多次在金华各大型文艺晚会中担任艺术总监、总导演,曾被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青年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撰写了论文《浙江金华民舞中的巫风遗存》《民间艺术在传承中的变异与发展》等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

说起舞蹈,潘庭干说:“我与舞蹈好有缘!当年,母亲是扭着秧歌进杭城的,胎教啊!”

她从小在杭州青少年宫学习舞蹈,到了中学,学校推荐她进入杭州市青年业余文工团(中苏友谊馆)学习舞蹈,那时她是队里年龄最小的学员之一,从那时开始,她接受了专业老师的正规辅导,为她日后从事专门舞蹈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69年,潘庭干进入金华地区文工团,担任舞蹈演员兼编导的工作,舞蹈是她最爱。70年代初,电影(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上映,潘庭干能在金华剧院里待一整天,没有座位就在走廊上,甚至在荧幕背后站着看,通过看电影来学习舞蹈知识和舞蹈动作,完全可以用“如饥似渴”来形容当时的她。

渴望学习的潘庭干不放过任何一场观看、学习经典文艺演出的机会。上海芭蕾舞团到杭州演出《白毛女》,一票难求,她可以在省文化厅票务组等上一整天。东方歌舞团赴上海演出,为了看她们的《草原女民兵》等节目,她直接赶到上海体育馆,最后成功进场。她不顾膝盖受伤,到上海舞蹈学校学习《养军马》,为了到杭州专业的歌舞团学习《采茶舞》《织网舞》《洗衣歌》等招牌作品,她经常连夜乘坐十多个小时的运煤货车来回杭州与金华。

1972年,潘庭干进入金华地区文艺训练队(现金华艺校)当舞蹈老师。1975年,她创作的第一个舞蹈作品《大学毕业回山村》(作曲:徐建强,演员由浙江歌舞团专业演员担任)参加了“全国首届舞蹈大赛”。1979年,她创作的《油茶丰收念总理》(文本:严霏航)在全省文艺汇演中获得创作、表演双金奖。从此,她更加注重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的源泉,寻找创作灵感。

80年代,潘庭干有幸担任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编委、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金华卷副主编责任编辑,参与了集成收集、整理工作,她肩负着这个使命走向田头,走向山间,走向一个个普通民间艺人的家。采编任务异常艰辛,她和同伴坐着手扶拖拉机走村串乡,跋山涉水,一直走进磐安的深山,走进畲族老乡的家。

可是潘庭干没有觉得苦和累,因为她发现自已就像一个迷途的旅人,柳暗花明,走入一条山花烂漫、美不胜收的道路;也像一个正在苦苦寻觅的斟探队员,突然发现自己正面对着一座丰富的矿山。金华民族民间舞蹈原来是那样的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已经80高龄的老艺人徐东福给她跳起了《魁星》,那独特的“矮子步”是那么的诙谐,那么富有节奏感;在永康高镇村,民间老艺人吕章汉给她讲述了40年代他们村创编民间舞蹈《十八蝴蝶》的经历,那个舞蹈的创编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联想、苦苦探寻的进程。她如饥似渴向不同的老艺人学习民间艺术第一手资料,她说能遇到他们太幸运了,这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经过十年的努力,1992年,集成金华卷终于完成。

1985年,潘庭干完成了舞蹈《婺江采风》(音乐:婺剧曲牌剪辑),标志着她创作的一个新起点。从此她的创作开始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新的追求,并不断攀上新的台阶。

经过多年对生活和民间艺术的苦苦探求,潘庭干觉得自己心头正在豁然开朗,金华人民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和传统习俗,金华有自己的艺术,它粗犷豪放、色彩艳丽,风格和杭嘉湖一带舞蹈“风、柳、柔”的特色完全不同。她可以借助生活赐给她的这些原始素材,提炼加工出属于这块土地的独特艺术。她说,“金华民族民间艺术在全省排得上数一数二,色彩丰富、形式独特,它植根于百姓生活,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给了我们不少创作灵感。”

90年代,她的创作热情更加高涨,先后创作了《十八蝴蝶》(作曲:赵建荣)《花儿喜迎春》(作曲:孔迪)《天骄》《在这块土地上》(作曲:赵建荣)《八咏楼咏叹》(作曲:赵建荣)等作品。《花儿喜迎春》属于一种新型的民间舞,它是根据金华部分民间舞蹈素材,在花农日常生活基础上进行创编的一个舞蹈,表现了养花人和卖花女在改革开放后的新面貌,动作优美,舞姿轻盈,使人感受到江南姑娘的柔情美感。这些演员都是业余舞蹈爱好者,大多数又都是医务工作者,他们年轻、洒脱、热情、活跃,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排练,并能在表演中展示出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群体。这个作品应邀参加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的“三峡之夏”大型演出活动,并与著名舞蹈家谭媛媛、刀美兰等同台演出。

她还作为编导,带着《花儿喜迎春》《绣花鞋》《碧荷莲莲》《回娘家》等作品,与中国金华民间艺术团一起,参加埃及伊斯梅利亚第七届国际民间艺术节。第一次把江浙风情的民族民间艺术带出国门,走向世界。

从生活中获取创作源泉,潘庭干说,感受最深的是中国舞蹈家协会老主席吴晓邦先生的舞蹈艺术思想研讨的影响,在她撰写的论文《生活·情感·想象——舞蹈形象》中也强调了生活在创作上的宝贵之处。在创作上有了大幅的突破和收获之后,潘庭干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

2000年以后,她到文化部门工作,创作了有关抗战主题的《战地黄花》,反映抗击非典、尊重生命的《阳光、清风、生命》(作曲:徐坚强),反映送医下乡、医疗改革的《水乡医疗船》(作曲:刁玉泉)等作品。

她依然坚持对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与浙江有线电视共同合作完成“十月的阳光”浙江省暨金华市“步入新世纪”八婺民间精品展演电视直播,挖掘、整理新的项目,丰富了金华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库。她作为艺术总监与中国浙江民间艺术团赴法国演出。在她工作期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很多项目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为了集中展现金华的民族民间艺术,打造精品,她和同事们精心策划、推出大型民俗风情歌舞“仙山婺水金华人”,作为第一个全面展示地方民俗风情的作品应邀参加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杭州大剧院专场演出。她说,“搞创作必须要深入生活,到当地所有的民族民间艺术中去。非遗作为创作的灵感和源泉,我们要珍惜它,并且只有真正认识它,才能传承、发展,然后有新的创造。”

民族民间舞蹈是人民群众社会文化的表现方式之一,并受社会关系、自然环境、风尚习俗及人们的审美心理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有精华、糟粕之分,这种区分也不尽是绝对的和一成不变的,对此,还应该在创作实践中合理运用、精准展现。“快乐舞蹈 健康生活”一直是潘庭干的理念,她说舞蹈令人身心愉悦,这是一件可以陪伴她到老的事情。

(来源:无限金华客户端6月26日消息 作者: 金华广电融媒体记者 贾冰卉)

浙江民盟
专 栏
下载专区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同盟浙江省委员会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密渡桥路51-1号省行政中心2号院18楼 邮编:310005 联系电话:0571-87053912
浙ICP备 05000315号
技术支持: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电话:0571-8531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