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民盟 >> 钱江文澜 >> 散文
青春飞扬宋六陵
2018/03/20 来源:

  从绍兴师专宋六陵校园走出来,至今已近三十五个春秋了。是宋六陵校园打下的化学专业基础,使我与医药化工结下了不解之缘;是宋六陵校园那充满诗意的校园生活,使我感受到一种文化的力量,终生受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宋六陵校园,是我们企业发展的文化源泉。

  1

  我就读的“五七”中学,没有正式开设化学课,我只是高考前在新昌大市聚中学集中补习了大半年时间。那年高考分数揭晓,我的优势科目数学成绩让人大跌眼睛,而化学却考得不错。当时不能查考分,怀疑数学被漏计分也没用,我只好填报化学专业,结果有幸被绍兴师专录取,由此与“化学”结缘。

  我是领受了父老乡亲的嘱托前往绍兴师专就学的。说起家乡和家人,我思绪万千,那里有乡间醇朴的民风和父亲宽厚的胸怀,我的身上,不无那些文化基因。

  我的家乡在新昌的新林乡胡卜村,那是个有文化底蕴的村落。据说,祖辈出过好几个进士,“耕读传家”是村里的传统。老人们文化程度不高,可四大名著中的人物情节,能讲得栩栩如生;他们常用一些文化知识考小孩,以此激励孩子们的求知欲。我的父母看重文化,很重视对子女的培养教育。父亲也有些文化,一本《毛主席语录》,能背得滚瓜烂熟;他朗诵的毛泽东词《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抑扬顿挫的声音,至今犹在耳畔。父亲对写字也比较讲究,津津乐道前辈在砖头上练字的情景;我们小时候买不起纸,他就叫我们在砖头上写,这些砖是米字格砖,我们写时父亲就站在旁边看,并且一边看一边评点:这个字写得好,那个字“出格”了。

  父母亲送我上大学的那天是个雨天。我们步行到新昌拔茅汽车站乘车,真可谓风雨兼程。父母亲轮流帮我挑着行李,两个多小时的行程中,那殷殷嘱托之情,至今尚难忘怀。记得父亲临别时说:“从今以后,你要自己去闯了,能闯得好最好;如果闯不出名堂,回家当农民总没有问题的。”父亲朴实的话语,使我不禁动容,是啊,家是一个多么温馨的港湾!由此,我参加工作以后,无论当教师,还是办企业,我都在努力地营造家那种祥和的氛围。

  2

  从一个温暖的小家,我来到了另一个充满诗意的新家。当我一跨下城北桥汽车站的班车,就已经有人向我敞开了欢迎的双臂。师生们抢过我的行李,把我引导到校车上;在欢声笑语的簇拥下,我来到“79化学”这个大家庭。我们班40位同学,构成有点特别,全班年龄差距很大,如竺咏盘就大我十岁。那个年代,父子同学、师生同学的现象比比皆是,我们届有个同学,他的高中老师就在78级中文班。

  大学第一年在市里和畅堂校区,第二年,我们集体搬迁到攒宫宋六陵校园。宋六陵已没有皇陵的气象,唯一的地标,就是那几丛千年古松。正是那一个古老幽荒的地方,被一群青年学子激荡得青春飞扬、生机蓬勃。在我看来,那正是一处诗意地。作为宋朝皇家陵园的遗址,风水自然是最好的:这里有茶园,有水库,有荷池映日,有青山环绕;与其他大学相比,或者与和畅堂校区相比,这里少了城市的喧嚣,是个可以安静下来读书的好地方。

  这里的校园、人也是最好的。宋六陵校园不大,教室、宿舍、食堂没有什么功能分区,老师和我们住得很近,他们不时到学生寝室嘘寒问暖,更为我们传道解惑,我们也可以毫无拘谨地经常登门求教。老师们诲人不倦,如春雨润物而无声。我印象最深的是教物理化学的王承海老师,我们向他请教,他总是能耐心地给予解答,不厌其烦,直到你搞懂为止。为了表达清楚,王老师边讲解边比划,有时还会把身体往后面仰过去,往旁边扭过去,做出夸张的动作,形象生动,记忆犹新。过几天后,他还会来回访,证实一下疑问到底有否搞清楚。老师们都很谦和,同学们考试不理想,他们首先检查自己,所谓“教不严,师之惰”也。他们还常常给成绩差的同学“开小灶”,给予耐心辅导。同学间也互相帮助,亲如兄弟;那些年长的同学,有较丰富的阅历,与他们相处,可谓亦师亦友,受益匪浅。

  作为那个时代大山里的孩子,上大学前,我没正式上过化学课,更没上过英语课,文学书籍也没看过几本。来到宋六陵校园,让我最高兴的是,终于可以进图书馆看书了。那时的图书馆与今天母校的图书馆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宋六陵图书馆只有一排小平房,但那里是我的最爱。除了可以借阅化学专业书外,我几乎什么都涉猎,文学的、哲学的、心理学的……,读书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从图书馆回到寝室,同学们往往互相交流心得,甚至展开热烈的争论。

  我至今还十分怀念在松林下读书的日子。在初夏的黎明,在秋日的午后,在初冬的黄昏,手拿书卷,背靠古松,静心思考。书看累了,仰望天空,精骛八极,或者踱步扩胸。这时,有凉风习习,松涛阵阵,浑身轻松,这是多么地充满诗意!

  我们学的是师范专业,学校对我们专业养成有严格的要求,早上要出操,要晨读,晚上要进行夜自修。其实,我对自己的要求还蛮高的。那时,我在学校养成了“闻鸡起舞”的习惯,天刚放亮,就出门长跑,一口气跑到富盛镇,来回10公里,早操和晨读照样不误。我还喜欢打篮球,这个从小学开始形成的爱好,在“宋六陵”得到了满足,后来在企业里又得到延续。通过打篮球,不仅锻炼了身体,培养了毅力,还可从中体悟到一种团队精神,那种相互默契的快乐。

  在宋六陵校园还有许多甜蜜的回忆。那时,我们远离城市,缺少文娱活动的条件,但大家青春飞扬,总是想着制造快乐。校团委还不时组织文艺演出、书画比赛、球类比赛等,我有幸获得过钢笔书法比赛的一等奖。领奖那天,我穿着母亲亲手缝制的打着盘香纽扣的中式衣裳,脚踏母亲缝于灯下的“千层底”布鞋,在众人注视之下,上台领奖。这一身土得掉渣的服饰,让在场许多同学记住了我这个来自山村的“乡土艺术家”的“风采”。

  3

  宋六陵校园艰苦的环境、特定的时空,培养了我们发愤图强、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屈、不畏艰难的毅力。

  宋六陵,使我与“化学”结缘;宋六陵,更使我与“教育”结缘。一个梦想的实现,有时是因为一种文化。我的企业“新和成”作为上市公司,有些产品已经全球领先。在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我觉得必须有一种强有力的文化来统一员工的思想,这种文化,我们把它称之为“老师文化”,因为老师传道、授业、解惑,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新和成”之新、之和、之成,就是要创新、要人和、要竞成;以育人为主的“老师文化”,成了新和成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基于“老师文化”的引领,使我萌生了办教育的念头。我们投资举办的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很快从专科发展为本科。我把在宋六陵校园的感悟融于越秀外国语学院建设发展的过程之中,无论是办学理念和定位,还是校园环境的建设,都有那时宋六陵校园的文化因素:校舍道路,树木草坪,读书生活,思想感情,宁静致远,渐入佳境……

  感谢“宋六陵”,为我的诗意人生打好了底色。

  作者介绍:胡柏藩,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省十一届、十二届政协委员,曾任民盟绍兴市第八届委员会副主委。

浙江民盟
专 栏
下载专区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同盟浙江省委员会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密渡桥路51-1号省行政中心2号院18楼 邮编:310005 联系电话:0571-87053912
浙ICP备 05000315号
技术支持: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电话:0571-8531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