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民盟 >> 钱江文澜 >> 散文
卧牛山下的络石藤
2019/05/08 作者:刘晓东

  苏步青作为浙南人的骄傲早已深入温州人民的血液里。谈起故乡名人,温州人提到苏步青的恐怕要算最多,不但因为苏老个人在数学领域成就非凡,还因为他带出了一批很有影响力的瓯籍数学家,成就了独特的数学温州现象。既开风气又为师,苏老的伟大自不待言。作为平阳人,苏老是我的乡贤;作为盟员,苏老是我的民盟前辈。因了这两重关系,对于苏步青我总是倍感亲切,介绍家乡平阳、介绍民盟时,苏老常常是我必提的一位。 

  苏步青在《卧牛山谣》里夫子自道是“卧牛山下农家子”,这个春末夏初的一日,我终于有幸走腾蛟、跨带溪来到苏老生长于斯的腾带村,一探卧牛山下这座诞育了苏老的浙南农家。苏步青的故居是座五间的晚清农舍,农舍有着鲜明的浙南民居特色。类似的建筑,小时候平阳、苍南一带几乎每个村都有好几座,如今这样的农舍在乡村已经不是很多见了。这次一见,好像故人重遇,古人说“近乡亲更怯”,我要说来到了苏老故居我是“近乡情更亲”,这屋这人这气息,都是我十分怀想的家园的味道和记忆。

  故居庭院开阔,树木葱茏,地面铺的是附近山上就地取材的石块,大小不一却也不会凹凸不平。这样的石路下水快,雨水不容易洼积,对于浙南多雨的山地住居显然是很好的选择。石块有的已经长上了苔藓,有的经了岁月的磨蚀风化碎裂。我不知道苏步青当年是怎样和哥哥苏步皋一起在这里玩耍的,哪块石块他们踏过的脚印最多,又是哪块石块他们在其上面做过逗弄蟋蟀、蚂蚁的游戏?石块依然,只是当年带着闽南口音的小兄弟俩已经不在,春风有意应记忆,此时此地这般情。
    故居的后面有一只石臼,这种石臼在以前的浙南农村十分常见,是逢年过节时舂米做年糕不可或缺的工具。记得小时候曾经见过大人在石臼里舂打年糕,舂棒和煮熟的糕饭撞打时发出浓浓的饭香,引得围观的小孩子个个口涎欲滴,眼神盯着糕饭一眨也不眨,我想儿时的苏步青恐怕也有过不少次这样的围观吧。石臼如今早已闲置,谁也不会再去劳力费神用石臼打年糕,石臼也就再也送不出阵阵扑鼻的糕饭香了。

  故居的右边有两根交错而生的百年老藤,枝干都有碗口粗,据说这是苏氏兄弟当年常常荡秋千的地方。在藤前驻足,仿佛又看到当年兄弟围藤追跑嬉笑,朗朗笑声犹盈耳,只是不见画中人。当地村民现在把这棵古藤作为数学家、化学家的瑞象,小孩子与古藤有缘便是成名成家的好兆头,可见村民对苏步青的赞许已成了当地的一种民俗。我虽已老大,成数学家什么的根本无望,但也想和古藤零距离亲近,算是随乡入俗吧。古藤虽经百年风雨,可依旧苍劲,默默地在苏老故居旁边生长着、守护着、衰老着,作为时间老人跟我们诉说苏老当年的也曾顽皮也曾幼稚,告诉我们卧牛山下放牛娃的前世今生。

  拜访苏步青故居,最难忘的是故居院子围墙上长满的络石藤。络石藤蔓爬满石头墙,满墙是密密的绿,藤蔓藤根纵横交错把老墙联络得结实而浑然一体,墙体成了抛洒绿色的小型绿瀑。有一小丛四五朵花已经绽放。络石藤花低调不张扬,静静地悬在绿墙上,五瓣洁白的花瓣呈风车型排列,好像随时风来即转似的。于是,我有感于这络石藤。苏步青何尝不是一条卧牛山下的络石藤呢?长在偏远山地而仍绽放属于自己的花朵,在国家如危墙之时,他凭借自己的学识,积极为国培育良才,把危墙络得结实不倒,发出淡淡的清香,尽到自己十分的努力。
围墙边正好有农妇在地里劳作,我用闽南话问了络石藤本地怎么叫,她说是“大号墙头藤”,我热爱这卧牛山下的墙头藤!

浙江民盟
专 栏
下载专区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同盟浙江省委员会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密渡桥路51-1号省行政中心2号院18楼 邮编:310005 联系电话:0571-87053912
浙ICP备 05000315号
技术支持: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电话:0571-8531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