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民盟 >> 社会服务 >> 盟办学校
千辛万苦 不忘初心
——记绍兴民盟办学之路
2015/10/26 来源:

1981年3月,创办绍兴越秀外国语学校,属职业高中性质,由四个民主党派联办,民盟主持。

1984年,由民盟单独管理。

1986年,筹资在市区建造新校舍。

1998年,在城东经济开发区异地重建。

1999年,升格为独立的民办性质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2001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去筹,正式成为高职学院,成为全省首批“去筹”的四所高职院校之一。

2002年,成为浙江省第一所通过教育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民办高职院校。

2008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升格为全日制本科普通高等院校。

学校现有2个校区,占地1000余亩,校园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名,教师800余名;设有10个二级学院,开设40个本专科专业,是浙江省开设外语语种众多的本科外国语高校。

这是一串民盟绍兴市委会办学的足迹,也是一张民盟绍兴市委会办学的成绩单。越秀是民盟的孩子,他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绍兴民盟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奔波、迎难克坚。如今,他茁壮、强健,正矫首阔步前行,他的脚步依然牵动着绍兴民盟人的情怀。那越来越漂亮的校园,那莘莘学子青春自信的笑脸,印证了民盟办学之路越走越宽。而绍兴民盟人的办学情怀,恰如窖藏多年的绍兴黄酒,在时光的沉淀里酝酿得日益浓厚香醇。

“民盟办学,把住了时代的脉搏”

越秀发展中有关键性的两步:第一次升格在1999年,“去筹”在2001年。

1999年,高考扩招的第一个年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增幅达到42%,高校扩招成为1999年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教育政策之一。民盟绍兴市委会办学一路走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

1999年的绍兴,一方面是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各方面人才需求量剧增;而另一方面高中学子升大学比例低,绍兴本地高校的规模、师资、专业设置已明显不能适应形势发展。可以说,绍兴本地高等教育规模已经成了制约绍兴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最突出的矛盾是外语人才奇缺。

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风波影响,绍兴市纺织业受到沉重打击。几经市场洗礼的绍兴人从全球范围的比较中找到了症结:绍兴的纺织品出口率太低,仅3%。当年,政府适时出台了鼓励扩大自营出口的一系列配套政策。企业也看到了“提高产品档次,打向国际市场”的巨大商机。一时间,纺织企业中掀起了一场著名的“外贸”革命,尤其是自营出口权下放以后,一大批中小企业获得快速发展,1998年至2003年,全市纺织品自营出口年均增长速度超过50%,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就更迫切了。当时本地高校培养人才主要依靠绍兴文理学院,1999年,文理学院全日制本专科毕业生仅726人。解决外语类人才的供求差距问题,已迫在眉睫。

民盟有办学传统,民盟绍兴市委会早在1981年就主持联合其他三个党派创办了越秀外国语学校,历届毕业生反响好,就业基本属于供不应求,有较好的办学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影响。当时民盟市委会的李露儿主委兼任主管文教卫的副市长,她准确地把握了政策,清醒地分析绍兴现状,精准地把住了时代的脉搏,也抓住了一次难得的民盟发展的际遇。

很快,民盟牵头、借力企业办教育的模式很快就定下了基调。越秀创办人之一、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盟员胡柏藩,越秀创办人之一、绍兴市房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杜世嘉回忆这段经历时,不约而同这样说:“民盟办学,把住了时代的脉搏。所以,当时的民盟主委李露儿副市长来找我们两家企业谈,我们几乎都是很快就应下了这个事(出资)。原因有二:一是我们认为民盟在这个时候办学是抓住了难得的际遇;二是民盟牵头来办教育,我们信任!”

很快,民盟牵头、企业出资办学的方案落地了。对于一名企业家,这是一个长期的重要投资决策;对于民盟绍兴市委会,这是一个关系到组织影响的重大决策;对于绍兴教育,这是一个改变格局必将产生深远影响的关键性决策。这样一个牵涉到巨额资金的决策能够很快形成,几乎是一个奇迹。

而正是从这个奇迹开始,民盟绍兴市委会的事业展开了新的篇章。

“办学过程真是难啊,千难万难!”

老越秀到新越秀,其实是再度创业的过程。

当时的情况是,老越秀已经办出了名气,打响了品牌,市委会考虑在保持民盟办学这个优良传统和已有的社会资源基础上,把学校做强做大。目标是一致的,坚定的;可是面临的困难更是强大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民盟没有钱,民盟也没有那么多的资源,这两只手紧紧地扼住了越秀发展的咽喉,也难住了民盟绍兴市委会班子成员。

要做强做大,怎么做?

“当时我们班子开会,大家一致认定:民盟办学的传统不能丢,越秀的品牌不能倒,我们当尽一切努力!”市委会原副主委周一农回忆说。

话说得铿锵有力,简单;办学之路要继续走下去,何其艰难!“真是千难万难啊!”当时的社会服务部部长陆钰馨说。

千难万难,自然千辛万苦。异址建校,就会遇到土地、规划、审批等等问题,一道道关卡,一个个问题,方方面面的协调,反复地跑部门。基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更是多得不能列举,往往是问题出来了,要商量,怎么办?于是那段时间里下班以后赶到民盟市委会机关,直至夜深时分赶回家的生活节奏是常态。记得有一次,涉及到道路规划,越秀的围墙被要求推进,怎么办?牵涉到那么多个部门,怎么去沟通?“那天我记得大家一直讨论到凌晨,走出机关的时候天色已经微微有点透亮了,”时任民盟市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的凌芳说,“可是大家好像就屏着口气、拧着股劲,非干成不可!现在回过头去想想,真是难,我们也真是勇敢。”事随时迁,今天我们已经无法想象他们踩着自行车、穿过家家户户温暖的灯光奔向市委会机关时的情景,但是我们却可以在结结实实的现实面前说:当你没有钱、没有人、没有资源,可是你想要造高楼、想要办高校、想要圆一个大学梦,没有人能说这是痴人说梦,因为民盟绍兴市委会做成了!

不仅千辛万苦,还要千方百计节约成本。市委会班子成员对外,跟各个部门打交道,争取减免,争取政策支持;对内,任何一笔费用,都认真仔细严把关,真可以说是一分一分算,一笔一笔核,能省就省,能不花钱就不花钱。“真是对民盟的事比对家事上心,花民盟的钱比花家里的钱还心疼。就是想尽了一切办法抠钱。”当时的民盟绍兴市委委员、秘书长杨健说。

后来,又走过了资本扩张、股权出让、旧校区改造、组建越中等等,可以说每一步都会遇到困难,每当这时候,每一个班子成员都会强烈地感觉到民盟内激荡着一种正能量:不管难度有多大,我们一定全力以赴!大家都记得,那段时间李露儿主委始终挂在嘴边的是两句话:“只要认真尽力,困难总能解决!”“只要出于公心,我们无愧无悔。”这种温暖向上的力量到今天已经成为绍兴民盟人的一种信念:困难虽多,必有解决之道:尽心尽力,自然无怨无悔。“这也是我人生的座右铭。”说到这里,周洁萍笑得坦荡。大概正是这个经历、这份信念,成为她后来抗击命运打击的力量之源,使她身陷轮椅心存阳光。

“办学,要有一颗不求利的心”

如果从投资价值增长来看,越秀至少增值10倍。对于投资者、创办者来说,是否理所应当地赚得盆满钵满?

——问胡柏藩

“不!我们创办之初,就有一个指导思想:不求回报。当时完全可以走学校产业化的道路,但是我们非常明确:就是把学校办好,五年内即使盈利也不分红,连正常利息都不拿。”

如今,他已是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理事会理事长、校党委书记。而随着学校一步步发展至今,“有机会就要办一点实事,做一点好事,尽一点社会责任”这种民盟情怀已经成为他数年一贯的理念。在2014年2月份,他控股的企业——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在“五水共治”行动中捐资1200万。

当一个企业的财富创造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企业家——尤其是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家必然会追求企业对社会超经济利益的贡献。胡柏藩认为能为名人辈出、文士雅集的历史文化古城做一点文化好事、教育实事,不仅是个人的功德事,不仅是企业家的尽责事,更是民主党派成员的履职事。他甚至感谢命运让他有了这样一个机会。

——问杜世嘉

“就我个人而言,越秀从创办到现在,我一分钱都没有拿过。办学校,要有一颗不求利的心。”

五年后来股本调整时,几乎是按照原价折算。对于任何一个企业家、投资者来说,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5年中,在绍兴房地产事业继续迅速发展的5年中,这样的比例折算可以说是亏得很!

“如果当初我拿这个钱去继续投资房地产,恐怕我办公楼这里的大半条街都是我的了。”杜董笑着调侃。其实,那五年生活在绍兴的任何一个人都明白,那时绍兴的楼盘开一个赚一个,房交会价格年年攀升甚至出现一天几次调价的情况,说房地产公司日进斗金都不为过。他的话是假设,也完全可以成事实。

这是他的选择,这个选择成就了学校,也在时间的流逝中、在绍兴人民的口耳相传中,成就了他。

——问周洁萍

“这一路走来,有汗水,也有泪水。因为也遇到了一些不理解,有人以为我们个人得了什么好处,听到这些言语,我们也感到很委屈,每次都是李露儿主委宽慰我们。如今,事实已经证明,时间已经证明。绍兴需要一所这样的学校,我们民盟办成了这样一所学校,很荣幸,我恰好就在那个岗位上。民盟组织,让我骄傲;而我能够为信任我的组织、也为我信赖的组织做成事情,这是我最自豪的。”

“我们的心是很纯的!”周洁萍动情地说。

她的人生经历很曲折,尤其身体出状况后,她不缺乏带领团队打拼的工作经历。然而在人生的起起伏伏中,她频频回忆的,就是这段民盟办学时光。

一切已无需赘述。

浙江民盟
专 栏
下载专区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同盟浙江省委员会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密渡桥路51-1号省行政中心2号院18楼 邮编:310005 联系电话:0571-87053912
浙ICP备 05000315号
技术支持: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电话:0571-8531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