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民盟 >> 钱江文澜 >> 游记
安昌古镇行
2015/10/10 作者:刘晓东

知道绍兴有安昌古镇已经不是一日两日了,但知道的信息大多是关于安昌腊肉的出名、师爷文化的荟萃,至于古镇保留的古景古貌怎样、水乡韵味如何是不敢有太多奢望的。

很多人谈及江南水乡,啧啧称道的多是苏南浙北的同里、周庄、南浔、西塘,说浙东的安昌有如何如何的江南水乡况味很少听及。同里等有幸曾经去过,以为其他地方恐怕很少再有水乡古镇能够企及的吧?可是,这一回的安昌之旅使我知道了山外有山,浙东的水乡古镇安昌一点也不比苏南浙北的差,而且相比苏南浙北的吴侬柔味还多了许多浙东的硬气阳刚。

我们一家人是在下午四点左右到达安昌古镇的。仲秋的阳光本来就不很热辣,而那天又是刚刚雨后转晴,阳光温而不烈,加之雨后微风送来丝丝秋凉,使人感到无比的惬意。踏着若隐若现的夕阳一抹,我们开始了古镇之旅。

进入古镇的通道是一座大型的仿古三孔桥,当时我心里不免直咕噜,古镇不会就是这样的仿古建筑堆砌吧?不免略略有些怅意。可是看着下午这个时候还有很多游人进进出出古镇,我想要充分相信大家的眼光,安昌不会徒有虚名,肯定有其不同凡响之处的。随着脚步的前进,我的判断不断地得到证明,安昌不愧为浙东水乡古镇的代表,古镇牌坊所题的四个大字“南国明珠”名副其实!

安昌古镇依河而建,一条街河把古镇分为南北两个部分。顺着这条街河走去,古镇的街景街貌便依次展现在你的眼前。同里等苏南浙北的水乡古镇也大致依河集镇,可相对其他水乡古镇而言,安昌的街河给人感觉显得更加笔直,仿佛一支射箭一样,很少有扭捏弯曲,这也与浙东人的性格相仿,纯粹直来直去的简洁。

这条街河很长,走得我们家老的累了,小的经常说要抱抱,年轻的也不免要在桥上的石条上憩息片刻方好养足脚力继续前行,这是很出乎意料的。因为现今很多所谓的古镇能保持个百十米一小段的原生态古建筑已经很是不易了,岂料安昌却是这样大手笔,不但真古董一连串不间断地原味呈现,而且这场视觉的盛筵竟摆得这么长,让人应接不暇,连流的时间你都不好意思给自己,因为舍不得前面每一段未曾涉足的石板路啊!石板绵延不断,前方还有前方,安昌老街的长正昭示了此地曾有的繁华商业和特殊的文化地位,说它是绍兴乃至浙东文化的一个代表或者缩影应该不算为过。

走在带着顶棚的长廊下,你不用担心天气是骄阳似火还是阴雨绵绵,长廊使每一个来到安昌的游人都可以风雨无阻地享受街河两岸的风光,有游玩之乐而无游玩之虞,给了游人安详的舒适。

当我们走过长廊下一家临水摆放了几张方桌的小店时,听到有两个游人模样的正坐在桌旁悠闲地聊着李商隐。桌上摆了千张、炒螺丝、腊肠等几个小菜,两人时常抿一两口烧酒,谈话声伴着划船的欸乃声,很是不俗。游人如此,住在这里的人们就更有理由享受安昌得天独厚的闲适了。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一位七旬左右的老者,满面红光,留有现在即使在古风犹存的乡间也很难看到的须髯,一身皂衣乌毡帽是绍兴一带老头子标配,一看古貌岸然。但他绝不是一位附庸风雅做作出来的摩登仿古名士,因为他桌上装着绍酒的五公斤装塑料油桶显然很不符合“仿”的要求。桶里的烧酒已经快要见底了,我不知道他在这里已坐了多久、喝了多久,我们过去的时候他在端碗喝酒,回来时还是这个习惯了的动作,只是脸又稍稍红扑了些,双眼更加炯炯,然而根本谈不上醉意,我想他肯定是个海量的老头。

安昌和许多江南水乡古镇一样,河面上有不少人工划的游船,但安昌的人工划船却打上了鲜明的绍兴印记。比如划船时,其他地方多是用手划,而安昌的船工却手脚并用,尤其是两只脚更是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看着船工裸露老筋的双脚在木浆上灵巧地踏转,你不禁感叹这哪儿只是划船啊,完全是人体四肢协调到极致的艺术,而这艺术却又不藏着掖着装有内涵,它只是在平凡的劳作中无顾忌地自然展露,因此佩服之情也就更为由衷了。再从划船人来看,他地多为中青年,尤以船娘居多,而安昌的船工你看到的均为中老年男人,和古镇的古风古貌以及岁月的沧桑感更加浑然一体,这恐怕也是其他地方所不及的刚强一面吧。

安昌可以称道的东西很多,建筑上的风格可圈可点。行走在逼仄的狭巷,让你对前方浮想联翩有探求未知的强烈欲望。还有河上的古桥,登桥而望即可高瞻远瞩,使人精神为之一移,心界顿然开朗。想当年那么多安昌师爷之所以从这个小镇走出绍兴,跨过钱塘江奔向全国各地,成为明清不可忽视的独特幕僚文化,也许不无狭巷和古桥的启迪和敦促吧?

往事已如烟。如今安昌的街河还在静静地流淌,河岸的长廊、石板路也和几百年前一样迎来送往住民过客。流逝的是岁月,不变的是祥和与舒朗。我喜爱这片魏晋风度孕育出来的这一份敢于担当和舒适的洒脱,我喜欢这原汁原味浙东文化哺育出来的古镇安昌!

浙江民盟
专 栏
下载专区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同盟浙江省委员会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密渡桥路51-1号省行政中心2号院18楼 邮编:310005 联系电话:0571-87053912
浙ICP备 05000315号
技术支持: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电话:0571-8531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