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民盟 >> 钱江文澜 >> 散文
浙大老教授王启东:青松气质 世纪人生
2019/08/16 作者: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站着就像一棵白杨,活着就做一棵青松,那应该是王启东先生的真实写照。

  王启东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从祖父到父母,小叔,哥哥姐姐的言传身教,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就像一颗种子深深地扎根于他的心灵,酝酿出延续家族三代人强国梦的血液,静静地流淌在他的每一根血管中。

  爱国如青松

  爱国二字,王启东先生从小耳濡目染,根深蒂固。他提起从小就受到家庭爱国主义理念的熏陶,打小便树立了学本领报国家的信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启东先生的爱国情怀便日益刻骨铭心,其后生涯的一点一滴都饱含着对中华土地的深沉之爱。在上海中学学习期间,年轻的他明白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性,常常通宵达旦苦背英文,丝毫不敢松懈,有时候闭上眼睛26个字母就会在脑海里盘旋着自由组合仍然咬牙坚持,每次外语老师的课堂背诵都能轻松应对,而这浸满了他奋斗的汗水。后来日本侵占上海,局势动荡,王启东先生此间生了一场大病差点危及生命,苏醒后仍坚持学习,坚持在狭小的空间里自学外语和晦涩难懂的专业课程。他说:“业若荒废,何以报国,枪林弹雨又何惧?”

  建国初期,王启东先生在国外苦读深造,却归心似箭,渴望回国参与建设。抗美援朝后形势严峻,美国严令禁止中国留学生特别是理工科留学生回国,还采取软性的利益诱惑,王先生却丝毫不为所动,他坚信,学成需归国,回国得趁早,越早越好。拳拳的赤子之心让他坐立难安,日思夜想着回国的有效途径。皇天不负有心人,他最终挤出了妙计。他委托姐夫找一个香港亲戚,用王先生妻子的名义给美国国务院、爱荷华大学和自己发三份电报,陈述家庭已移居香港的经济状况,盼早日回家团聚。在美国国务院批准后,便立刻动身回国,担心夜长梦多,连博士毕业典礼都放弃参加。在凛冽的寒冬匆忙归国,重新踏上国土的那一刻,王先生像一个孩子般,眼里噙满了无数个日日夜夜背井离乡的泪水。

  科教如青松

  科研之于王启东,正如艺术之于达芬奇。王老先生博士专业是热工,在铸造系人才稀缺的时候,他慎重考虑国内局势,毅然放弃自己的主修专业,安心服从学校的安排,担任铸工教研组主任。而他此前对铸造行业全然不知,这使他一开始矛盾重重。但他下定决心后,便全身心投入工作,鼓足干劲重头来过。苦修俄语,购买苏联铸造专业教材,边翻译边阅读。自知生产方面知识不足,常常下工厂实地学习调查,参加体力劳动,把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他坚持多交流多思考,一点一滴的积少成多,植木成林,甚至自行编写专业教材,奇迹般地在铸造领域从门外汉蜕变成了专家学者,这是赤诚的爱国之心与纯粹的科研精神共同浇灌而成的科技之花。再后来专业历经多次变迁,从铸造到冶金再到储氢,王启东先生在破而后立上成了钢铁战士,且越战越勇,一次次在陌生的领域创造出惊人的成绩,长年屹立在科研最前线,成了一道科研的标杆。业精于勤,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王先生得到了行业界的公认。

  小叔王曰玮对王启东先生影响颇深,王启东先生也和小叔一样,一生最注重的是一个“实”字。在学习上,他强调要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充实,不耻下问。他认为:“做学问的人,知识面要广,创新之道与治学之间道理是相通的,若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就能创新、前进。”

  王先生特别提到,在创办一个学科、做科研的过程中,外国人没有中国人这么保守,他们愿意分享有关的资源、资料,共同促进一个学科的发展。他提出在教育方面,应以大学教授为主体,充分发挥教授的集体领导,集体讨论,同时充分发挥学科交叉的优势,邀请外系的老师作报告,与外系的老师交流,不同研究组相互配合。这一点可借鉴德国的coffee hour模式,求同存异有利于学术创新,交流互动能够拓展人的视野,弥补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是与时俱进的硬道理。也正是这种视野上的开阔,让王启东先生抓住历史机遇,用尽力量创办出了中国第一个材料系,让中国走向材料领域的新高度。

  在教学上,王先生反对照本宣科,拒绝一成不变,他强调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善于灵活的结合实际问题,全面引导学生学习。他尤为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他认为“凡有成就的学者、科学家都是自己动手做实验的。”在培养青少年一代上,他谆谆告诫,要从实际出发,为国家社会的需要而研究。在带领自己的学生做科研项目时,他会孜孜不倦地讲述着课题的意义及其重要性,让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做,而后亲身上阵,手把手带领学生如何操作,如何做得更好。这既提高了学生对工作的认同感,也就提高了工作积极性,让学生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他也坚持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护青幼年的自信心,培养其学习与工作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引导他们,而不是挫伤他们。”在同事和学生的口碑里,他永远是那个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人生导师。

  做人如青松

  王先生在采访中对我们年青一代的身体素质尤为关注,和我们反复强调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坐如钟站如青松,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够为生活,工作乃至国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王先生从小保持体育锻炼,在上海弄堂他母亲给他买旱冰鞋,他从小便自己骑自行车上下学,以及培养打网球。尤在网球上更是活出了年轻的力量,直到八十高龄还在代表参赛,其身体素质让人叹服。他更是亲手创办了浙大的网球事业,惠及师生。

  王老先生爱家,念家,顾家。谈及父母小叔的点滴教诲,他的眼里总是带着孩童的欢笑和幸福;谈及哥哥姐姐的相互扶持相互鼓励,他会忍不住给我们手舞足蹈地比划着当年一起打球一起读书一起奔跑的情景而忘记了年龄;谈及妻子子女的相互依偎相濡以沫,他的眼眸里总是打转着甜蜜而温馨的泪花。

  王先生和我们主动回忆了竺可桢校长。竺校长在校期间非常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运动会游泳比赛积极带头进行游泳表演,在王先生代表我们浙大参加网球比赛时竺校长主动赠送网球器材并热情鼓励。他谈及竺校长是一位懂得运用各种可用条件为学生做贡献的校长,例如每周的纪念周活动会纪念孙中山先生,总要邀请名教师为学生讲解人生感悟,科学知识,政治运动等等,竺老校长成了他敬仰的师长,他也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竺老校长的敬业与奉献,爱国与爱才,将优良的传统世代流传。

  王先生对我们年青一代寄予厚望,最后和我们深情并茂地谈到:“当代青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着眼于国家的发展。虽然中国现在已经不再积贫积弱,发展势头也很迅猛,但潜在的危机很大。当代青年要有危机意识,也要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雄心,主动、积极地观察世界发展,关注科学前沿如3D打印技术,抓住机遇,与其他国家在科研等领域合作共赢,不断鞭策自己,为我们的中国梦、强国梦奋斗。”

  王先生一生奉献,为国家为社会为科研为教育奔走一生,任劳任怨,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活出了一棵青松的气质。不可动摇的爱国根基,一往无前的科研标杆和修身齐家,尊师重道,教书育人的做人理念,值得我们永远尊敬,下面请允许我写一首诗来表达我们对王老先生的敬仰、感激与共勉之情:

  《青松气质,世纪人生--记王启东先生》

  孩童勤且志,祖狄立为尊。

  楷模航标领,夸父向东奔。

  生既逢乱世,学作刘伯温。

  不求神计算,不枉华夏魂。

  隔行如隔山,跋涉有窍门。

  真理昭日月,血泪浸乾坤。

  国土幼苗深,心房绿草根。

  我辈承轩辕,一生报天恩。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2016年01月28报道

  通讯员:林文平高铭希王晓张赫奕

浙江民盟
专 栏
下载专区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同盟浙江省委员会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密渡桥路51-1号省行政中心2号院18楼 邮编:310005 联系电话:0571-87053912
浙ICP备 05000315号
技术支持: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电话:0571-8531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