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民盟 >> 省直信息 >> 下属基层组织
浙江大学委员会西溪总支部赴余姚中学研讨素质教育
2020/07/09 作者:翟自洋

  近年来,余姚中学根据新课改要求,创建“卓越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系统,从追求升学率的办学理念成功回归教育本真,形成“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的教学体系,成为新时代“学术立身,文化立校”的典范。从一所普通县中学快速跃升为全国知名重点中学,与其具有独特的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和治校文化是紧密相连的。实施新课改后,余姚中学的高考升学率也保持稳定的上升势头,余姚中学毕业生进入大学后总体表现优异,在大学招生人员中有口皆碑。

  高考在即,作为高校教师,如何顺利从中学同仁手中接过接力棒,从容面对这批新同学,同时,能否在中学、大学的教学理念衔接、文化育人、协同教学等方面出一份力,为“卓越创新人才”的培养走出一条“浙江之路”,这是值得教育界同行们深思的。

  带着好奇与期待,6月20日,民盟浙江大学委员会西溪总支部盟员一行十多人,在主委肖龙海的带领下,走进余姚中学校园,研讨“卓越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此行中有多位从事教育、思政、哲学等教学科研工作的老师。

  研讨会设在校园内的阳明心学传习馆,中堂处挂着阳明先生的大幅画像,古朴的桌椅透出浓浓的书院气。迎面而来的王胜战校长和赵红庆、徐志先、汪亚萍副校长们温暖的笑容,冲淡了连绵阴雨带来的些许压抑。简单的开场后,王校长做了“让教育回归本真”的主题报告。担任校长之初,他钻入校史馆,探寻历任校长的治校之道,寻求新时代下的教育定位,最终明确“知行合一,止于至善;学术立身,文化立校”的办学思想。王校长谈到,2016年是其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伴随着对余姚乡贤王阳明先生的重新认识,悟出教育之道在于立德树人,教育的圣门在于修心,就是致良知,也就是培养孩子清澈、光明、向上的心——从“心”开始,回归“心”上。于是,王校长带领团队,通过推进育人方式的转变,回归教育的本真。落到实处,就是办学策略的转变,即理念回归(从育分走向育人)、课程回归(从单一走向多样)、课堂回归(从知识本位走向学生本位)、评价回归(从甄别走向激励)、主体回归(从他育走向自育)、情怀回归(从平凡走向崇高)。他强调,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力、学习力、人格力,能够“本色做人,卓越做事”的优秀公民和领袖人物。围绕这一目标,带领同仁推行“三八十”成长工程(三大学习法则、八项成长体验、十大重要习惯)、“三段五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三层六类三特色”课程体系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中包括开设名师讲坛,邀请校友和高校老师开设选修课程,鼓励学生探索,用做研究的方式培养优秀学生。在修心教育方面,学校组织师生多层次、多方式开展良知教育,并且创办阳明心学传习馆,树立阳明先生铜像,在学校建筑中也予以体现,通过环境熏陶,庄严校园,树立仪式感。通过学习,教师更具崇高感,“不说谎,不抱怨、尽己责”,学生有了精气神。此外,建立教师荣誉体系,鼓励团队贡献,为教师全心投入教书育人事业、落实学校教育新理念保驾护航。王校长的报告赢得与会人员热烈、持久的掌声。

  随后,肖龙海教授介绍了浙江大学培养卓越创新人才的教育改革与创新,从国内外重视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来回应王校长的教学探索。

  讨论环节,浙江大学的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探讨了讲授阳明心学的体会,通过与余姚中学的致良知教育体系的碰撞,对“心学”理论在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的构建有了新认识。余姚中学王校长的教育理念对大家的教学互动深有启发。大家谈到,可以结合各自专长,为余姚中学的选修课程添砖加瓦,为名师讲堂贡献选题和推荐师资;今后,可以发挥高校优势,在科技、人文领域为省内外中学生们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广泛的流动师资,让大学与中学更加紧密地衔接。研讨会结束后,一位副校长悄悄告知我们,王校长10年前到任是副高,如今还是,余姚中学每年有一个晋升正高名额,他每年都放弃,把名额让给有才干的年轻教师。校长的言传身教,以实际行动践行“立德树人,知行合一”,或许正是余姚中学在省内异军突起的秘诀。在幸福感缺失的今天,在新冠疫情以至全球信仰、经济危机背景下,王校长带领下的余姚中学致良知教育探索,更加凸显其样本意义,值得各级教育从业者深思、践行。希望此次研讨会成为畅通大学与中学卓越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渠道的良好开端。

浙江民盟
专 栏
下载专区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同盟浙江省委员会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密渡桥路51-1号省行政中心2号院18楼 邮编:310005 联系电话:0571-87053912
浙ICP备 05000315号
技术支持: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电话:0571-8531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