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民盟 >> 钱江文澜 >> 散文
【我和我的民盟】老李与李老
2021/06/18 作者:周雁

  老李,一口寿昌普通话,个头很高,挺拔魁梧,利落灰白相间的板刷头,为人风趣。

  李老,浓重的四川腔,中等个,体态便便,鹤发童颜,低调不张扬,随和幽默。

  与老李和李老的结识,缘于手边的这本叫做《孤帆远影》的书,五年前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热情,誓将李老的故事变成文字,五年后因为遗憾不敢轻易翻阅。

  人与人的相识要靠缘分,有时去完成一件从未尝试过的事也要靠机缘,就如写作这本《孤帆远影》。2015年2月民盟建德市委会召开全体盟员会议后的文艺活动中,有缘与前辈李新富老师(老李)同坐一席,谈起他刚出版的“回眸·老盟员系列丛书之一”《雪泥鸿爪》,心生羡慕地问道:“李老师,您写这本书花了多长时间?”老李轻呡一口浓茶,打开话匣子,毫不保留地谈起自己创作该书的经过。期间说到自己写书的初衷,是要把民盟的宝藏——老盟员的传奇人生以书的形式保留下来,从而抢救珍贵的盟史资料,弘扬优良的民盟精神。老李讲到此处,脸上泛起红晕,眼中闪耀着光彩。他的一番话语亦如一股激流将我们同席的几个小年轻的心推动向前,也变得激情澎湃起来。于是好奇的我脱口而出:“李老师,有时间带我们这些小辈学习一下,看看你写书是怎样写的。”老李豪爽地笑起来,一口应承说:“好,改天带你去采访一位民盟老前辈。”

  老李带我去见的人便是李树帆老人(李老)。记得初见李老时,就对这个和气亲切的老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的一句:“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你,你好像民革的吴霞,你们大伙看像不像哉!”一下拉近了刚入盟的我与支部成员间的距离,因陌生带来的拘束感也随即散去。再见老人是以一个采访者的身份来了解老人的一生,又是何等荣幸。低调的老先生一再推托:“我的人生很平淡,不像汪老(汪积功)那样精彩,没有什么可写的。”

  陆陆续续采访了李老好多次,逐渐了解到李老的“平淡”的一生其实是这样的:

  师从大儒,夯实国学。李老在小学毕业后,到了崇实私塾就读,自此打下坚实的国学根基。后入灵岩书院学习,师从李源澄先生,又亲炙于蒙文通、钱穆、牟宗三等国学大师。之后又转学入勉仁国学专科学校,复得熊十力、梁漱溟、吴宓等大师的耳提面命,对这些学术界顶级人物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精神浸淫日深。

  投笔从戎,建立军功。李老有参军的经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军军政大学,参加过江津征粮和剿匪,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荣立过个人三等功一次。

  转业地方,著书立说。李老退伍后转业建德,后来主要从事本地的文化工作,主编过《建德县地名志》,参与编纂《建德县志》《建德文物》,在有关李频、胡楚材、陈淳、神泉监、严州刻本等领域的研究,均有独到的见解,纠正了由来已久的诸多舛误。

  发挥余热,尽心盟务。李老是“新安诗社”第一任秘书长,是建德市书法协会会员,担任过建德县政协委员,多次被评为“建德市盟务工作先进个人”……

  这样的一生叫做“平淡”,想来平淡的不是李老的人生经历,而是他朴素平凡的为人处世之道吧。

  对李老的了解越多,对李老的崇敬就越深。内心就越迫切地想将李老的传奇人生变成精美准确的文字,像老李所说的那样,像抢救珍贵的宝藏那样,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完好地保存下来。

  终至临了动笔,才发觉人的大脑输入功能与输出功能还是有所差别的。激情是写作的冲动,文字顺畅无阻的表达,却需要写作的功底与技巧。我挣扎了一个多礼拜,完成了一篇五六千字的人物传记,去向老李交差。

  老李紧着眉头看完,缓缓地合上我的“作文纸”,略顿了顿,微笑地对我说:“不错,这本书的基本框架有了。”他向我点了下头,我知道他在竭力宽慰我。这种表达方式我太过熟悉,仿佛平时批改学生作文,为了不打击他的写作积极性而努力表扬的样子。

  “记住你要写的不是文章,而是书。”老李的话让我恍然大悟,原来从一开始自己对这次任务的定位就是错误的。

  “要在历史的背景下写人物故事,用人物经历去印证历史。”原来书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去写才会有厚重感。

  “建议你再去采访下李老,让老人多谈一些当年的细节……”是啊,没有细节,文章怎么会有血肉。

  我坐在老李对面,默默记下他的叮嘱,不敢吭声,唯恐错过他真心传授的写作经验。

  翻开李老亲自审阅过的手稿,红色钢笔修改的字迹还是那样鲜红醒目,划去的是李老认为失真和过于夸张的细节,添进去的是李老补充的当年的事实,画框的是李老要与我商榷的需要修改的语句表达。

  犹记李老的那句:“不要把我当作小说里的英雄人物去塑造啰,我的人生很平淡哉。”从李老含着笑意而深邃的眼神中,我分明看到了一面湖水,耐得住风平浪静的寂寞,经得住波涛汹涌的考验,既有把一切风景都看遍的通透,也有海纳百川的豁达。

  再看这本装帧精致的成书样本,土黄的底色上有李老生前的一张照片。背景是建德新安江的彩虹桥,老人背对桥神色淡然地看向镜头,这是老李委托周霞老师特地拍摄的。照片上方是李老亲自题写的“孤帆远影”行书字样,这是老李提醒我央求老人写的。首页是老李为我写的小序,中间书页间穿插的李老年轻时照片的翻拍、李老过世后社会各界缅怀老人的文章约稿收集、书后李老个人履历表编写提醒、诗文作品摘录扫描等后续大小事务,老李都会细心叮嘱,甚至代劳完成,我真是遇到了最好的写作入门老师!

  “我恨不得能长出三头六臂去写,再不去记录保存这些活宝藏就晚了!”老李的言行就像一股清澈的激流,推动着自己不断突破极限,完成了《雪爪鸿泥》《桢挺柯秀》《烛泪鲛珠》《杏林仙草》等一系列老盟员丛书,也带动了像我这样习惯于慵懒安逸的小辈,即便能力有限,也愿意尽自己的微小之力做好一点盟务。

  不论是李老的“一面湖水”,还是老李的“一股激流”,两位民盟前辈身体力行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精神,指引我“踏踏实实做事,平平淡淡做人”。

作者:周雁,建德市新安江第三初级中学语文教师,民盟建德市新安江教育支部委员
浙江民盟
专 栏
下载专区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同盟浙江省委员会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密渡桥路51-1号省行政中心2号院18楼 邮编:310005 联系电话:0571-87053912
浙ICP备 05000315号
技术支持: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电话:0571-85310057